小小保温瓶蕴含大秘密
保温瓶的作用是尽可能长时间保存开水处于高温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减小内部与外部进行热传递。影响热传递存在三个基本因素,那就是对流、传导和辐射。保温瓶之所以能保温,是因为瓶胆在其结构上基本防止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保温瓶除了包含一些热学知识之外,在使用时还会接触到声学一些原理。
下面就来从保温瓶的结构上分析,到底保温瓶为何能够长时间保存高温水。
一、保温瓶瓶口小而且加木塞,防止了热的对流。
因为热的对流与液体表面积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热的对流越快,热量散失就越多,热水温度降低就越快。因此,保温瓶口都做得相当小,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热的对流。瓶口上加上软木塞,一是能减少热水面上的气体流动,切断热的对流通道,防止了瓶内外空气的对流。二是使逃离热水的高能量的分子与软木塞发生碰撞后,再回到原来的热水中去,可减慢热水热能的损失。
二、瓶胆是由双层玻璃制成,中间抽成真空,防止了热的传导。
真空几乎不能传导热量,为了减小热量的耗散使用真空可以阻断热量传递。瓶胆是由双层较薄玻璃制成的,层间距离紧几个毫米,并将其夹层中的空气抽出而造成相对真空,瓶口再用干软木塞塞住,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热的传导。其道理是玻璃、软木塞都是热的不良导体,真空又不能传热,所以热水中的热就难以传导的形式传出去。
三、瓶胆上镀上了银,为了防止热辐射。
瓶胆双层玻璃表面上都镀上了一层银膜,以提高其表面的光洁度和光滑度。由于瓶胆表面光滑,所以将从瓶内外辐射到瓶胆表面上的热再反射回去。并且瓶胆表面越光滑,反射热的能力就越强。因此热水中的热量也就难以通过光滑的瓶胆面辐射出去,这也就是防止了热辐射。
在向保温瓶中盛水时,根据瓶胆内的声响就可以判断出保温瓶是否完好,这从声学原理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在挑选保温瓶时,人们常把耳朵贴在瓶口,听瓶胆内的响声,如果其“嗡嗡”声越大,则说明该瓶胆质量越好。由声学知识知道,声波的传播要靠媒质,也就是说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并且,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要发生反射。在我们周围,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各种频率的声音,这些声音总有一部分会进入到瓶胆内。当这些声音进入到瓶胆内遇到很光亮的镀银面时,就会在瓶胆内发生频频地反射,而不能透过高真空的玻璃夹层,于是在瓶胆内就形成了较强的交混回响声,这就是人们听到的较大的“嗡嗡”声。镀银面的光亮度越高,夹层里的真空度越高,听到的“嗡嗡”声就越大,则瓶胆的质量就越好。反之,听到的“嗡嗡”声越小,则瓶胆的质量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