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药店盈利模式变迁
第一阶段:从药店创期到2003年前后,整体高利润率盈利模式
特征是进销差价大、利润高,绝大多数产品都是相对的高毛利和低流量,药店依靠政策准入壁垒形成垄断竞争获取垄断利润。那个时代只要能开个药店就能赚钱。
第二阶段:1996~2001年,规模盈利模式
这一阶段,药店依靠政府的连锁扶持政策和原来国企的资金实力和背后医药公司的背景,药店大规模跑马圈地,并迅速开始连锁化经营。形成较大的门店数量和销售规模从而盈利。其主要特点是依靠连锁药店的大规模购进压低采购价格,以及门店数量众多而收取包括广告位陈列位及住店促销管理费等各种营业外收入盈利。这一时期,进销差价在盈利中比例减小。
第三个阶段:2002~2006年,平价大卖场导致的价格战和低毛利盈利模式
以药品超市形式低价吸引大量客流,以平价为竞争利器、以大卖场多品种大幅度提升客单价,以及多元化销售其他非药类产品,收取住店促销费用等各种非营业利润等手段。这一阶段开始了连锁药店民营化进程和真正的洗牌以及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
第四阶段:2006年~2008年,主推高毛利盈利模式
大多数药店在经历了平价洗牌后,价格基本见底,盈利能力剧减,尤其是价格竞争导致吸客的品牌产品和普药基本没有利润,或者毛利低到不够经营费用。于是不约而同,连锁药店开始了各种各样的高毛利主推盈利模式。这一盈利模式的特点自营高毛利品种、自有品牌产品、贴牌品种出现为主要标志。
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主推高毛利模式必将趋于理性并逐步寿终正寝,主要原因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新医改方案的实施,一些高毛利产品国家限价后,社区卫生中心零差率竞争;还有一些原因是高毛利产品是以损害消费者利益来盈利的,容易引起消费者反感;还有过度推荐引起店员反感和信心丧失,从而降低消费者对药店的忠诚度等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