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载体,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在其上面都会有所体现。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具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太原,自然也保留了不少老建筑,而这些老建筑无一不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色彩。
准确来说,能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而且还较好保存下来至今,这些老建筑,几乎都已是宝贝了——要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么也是省市一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笔者就与大家分享一下太原目前为止的33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所蕴藏的文化历史功效与价值,简直就是无价之宝!而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中的老建筑,多数至今保存完好,古人高超的技艺,还有传承的历史文化, 都是值得我们今人发扬光大的。
综合来看,太原10区县市中,晋源区和迎泽最多,分别有8处;阳曲县有5处;尖草坪区有4处;清徐县有3处;古交市和杏花岭区各有2处;娄烦县1有处;小店区和万柏林区至今没有。
其中,有一些大家熟知的老建筑,比如天龙山石窟、太原文庙、崇善寺大悲殿、永柞寺、山西大学堂旧址等。
其中,像太原地标永柞寺双塔,已有400多岁高龄。
其高度在中国所有双塔中列首位,而建筑风格也很有特色,南塔边用琉璃,色彩绚丽;北塔用的是素砖,豪放朴实。
但不少地方因为各种原因,大家并不太清楚,比如阳曲县的前斧柯悬泉寺、娄烦县的娄烦古城遗址、清徐县的清源文庙等。
这些地方建筑同样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像清源文庙大成殿就是我国金代建筑遗存中的代表。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构架又包括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结构。
抬梁式即在地面上先立柱,柱上架梁,每两组平行的梁之间安置与梁成垂直角度的檩,这些檩上排列若干椽子,从而形成完整的木构架。
每两组平行梁之间的空间称为“间”。
穿斗式也是在地面上立柱,但柱上不架梁,而是直接安檩,柱子的间距较密,柱与柱用数层“穿”贯通连结,组成构架。
这种结构较省木材,尤其是不需要什么大型的柱材。
从地域上看,我国南方建筑多用这种结构。
井干式即将木材横竖交叉,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
这种形式如同井筒一样故名井干式,这种形式的房屋较少见。
1.3 3.古建筑木构架结构的优点3.古建筑木构架结构的优点屋身是一座古建筑的主要部分,它的最大特征是采用木结构。
一座古建筑,除了屋顶和台基使用瓦和砖石等材料外,它的建筑主要部分,也就是屋身部分,完全使用木材,从而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木构架结构。
木构架结构的产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时代,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有着又厚又松的黄土层,非常肥沃,能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耕种,因此,我们的祖先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发展农业,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
当时,这一带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到处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我们的祖先发现,木材是最容易加工的建筑材料,而且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木料非常容易就地取材,于是,木材便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建筑材料。
这样,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就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
当时,在世界上使用木材建造房屋,不仅有我们的祖先,还有其他一些古老民族,但到后来,很多民族都逐渐以石料代替木材,只有我们的祖先,始终保持了用木材建造房屋的传统,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清代,前后经历了五千年。
所以,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传统,也是世界古代建筑中一个独特的、延续时间最久的建筑体系。
这个体系,有着自己完善的作法和规定,形成一种与其他体系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上和艺术上的成就,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古代的“框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在做法上,广泛采用梁柱式的结构。
什么是梁柱式结构?你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许多正在建设中的楼房,工人们先用钢筋和混凝土,一层层地浇灌柱子和梁,组成庞大的骨架,然后在外侧柱子之间用砖石砌墙,所以它的墙是不承,受重量的,这种结构称为“框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梁柱式结构,就是古代的“框架结构”,只不过它的柱子和梁用的是木材。
现在你该知道什么是梁柱式结构了吧!它就是先沿着房屋的深度在地面上立起柱子,再在柱子上面架梁,梁上面再放短柱,短柱上再置梁,这样层叠而上,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
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即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为”间”。
(注意:这个“间”不是现在所说的一间房)“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组成的基本单元,建筑物的大小就是以间的大小和多少来决定的。
建筑的迎面间数叫做开间,或叫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叫做进深。
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着面阔方向排列组合而成。
由于面阔的间数一般要多于进深的间数,所以建筑的平面多为长方形。
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数字,所以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是单数。
开间越多,建筑的等级越高。
清代以前,用九五象征帝王的尊贵,规定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为最高等级,而平民百姓的建筑不得超过三间。
清代更将面阔由九间扩大到十一间,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太庙大殿,象征其高贵。
用木构架建造的房屋,屋顶的全部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枋等构件传到立柱上,最后到达地面,所以房屋的重量,都是由柱子来承受,而墙壁是不负担重量的,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
故宫的太和殿,它的重量是由72根楠木大柱来支撑,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梁柱式结构有许多优点,由于墙壁不承受重量,因此给建筑带来很大的灵活性。
比如,在建筑物的正面,一般都不做墙,或正中大部分不做墙,而安装门窗。
这些门窗,可根据需要多开一些,也可以少开一些;可以开得大一些,也可以开得小一些。
有的建筑可以四面都不做墙,全部安装门窗;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全部敞开,四面通风。
又如在室内空间的分割上,世非常灵活。
利用轻便的隔扇(起隔开作用的一扇一扇的木板壁,上部一般都做成窗格),或是利用板壁来进行分隔,根据需要,可以多隔几间,也可以少隔几间,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装设或拆改,十分方便。
梁柱式结构,不仅可以建造长方形平面的建筑,还可以建造三角形、正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扇形、万字形、田字形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以及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应用非常广泛。
由此可见,梁柱式结构可以充分满足人们使用和建造房屋的不同要求。
精巧的榫卯安装在天津蓟县,有一座在公元984年修建的独乐寺,寺中的观音阁,高23米,是我国现存最大木结构建筑之一,它经历了一千多年风霜雨雪的侵蚀,还经受了多次强烈的地震,现在仍然巍然耸立。
在我国,还有许多这样的木结构建筑,虽然长期经受自然的侵蚀,有的还经受了地震等灾害,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这充分说明,梁柱式结构具有十分良好的稳固性。
梁柱式结构为什么这样稳固?它的秘密在哪里?原来它采用了榫卯安装的办法,把各种不同形状的木构件牢固地组合在一起。
榫卯安装是怎么回事?你小时候一定玩过拼接式积木,当你将一块十字形积木的一边,插入另一块中间有孔的积木时,当你将一块积木的凸起部分,插入另一块积木的凹进部分时,你就在进行最简单的榫卯安装了。
榫卯安装就是利用凸凹方式进行拼接安装。
很明显,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突出(凸出)的部分叫榫头,凿空(凹进)的部分叫卯眼,合称榫头卯眼。
榫卯安装是我国木结构的显著特征之一。
它的原理很简单,但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创造了许多不同的做法。
早在公元前5至3世纪的战国时代,已经有了各种精巧的榫卯,为后来建造大规模的宫殿和多层楼阁式建筑打下了基础。
到了明清两代,一些建筑的榫卯做法,不仅发展到二十多种,而且在技术上也十分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