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安全事故常常出现,其诱因多种多样,今天小编就其中一种因素与大家一起探讨下。总所周知工程投标单位往往都是有资质的大型建筑工程公司,但他们中标后往往采取往下分包的策略。“最后真正在工地干活的已是五包、六包的不新鲜”。
据沈阳市总工会一份调查表明,该市建筑工地的务工者93.3%是农民工。很多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多是没有资质、或者挂靠在某建筑公司的小包工队,而这些小包工队就是农村较早出来打工的“能人”带着自己的一帮老乡,这样的包工队有活就干,没活就散,尤其是包工队工人,多数是农忙回家种田,农闲出来打工,多属于临时工。
混凝土都是专业公司按配方搅拌好送到工地的,但有的搅拌好的水泥比较干,用起来不方便,有的农民工就往里兑水。注水会改变混凝土的强度标号,比方说,本来能承受压力30吨/平方米的混凝土,注水后可能只能承受20吨/平方米的压力。还有,混凝土振捣时,按要求不能漏振、过振,以免气泡残留或者骨料下沉。本来四个点应当用同样多的料,结果西北角明显过少。匠振振有词地说:“支撑的差不多不就得了。”像这样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支撑力不够造成漏浆,出现伤亡事故的不在少数。
建筑业是典型的苦累脏险行业,不仅城里年轻人不愿干,现在连农村青年也不愿意干,因此招工不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句话建筑行业喊了数十年,在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优化建筑支撑体系的材料,人工操作的风险降到最低,是目前建筑施工也最先要考虑的。